
近來湯姆大叔到北海道走了一趟,每天被問最多的一句話,不是噓寒問暖關心我是否凍著了,也不是咬牙切齒的問:你一定是螃蟹吃到飽、草莓吃到爽、燒肉吃到吐對不對?反倒是問:大叔,到底要買 939、940 還是 941?
其實也不是只有這次,每回一有新的投資商品出現,我就一定會被問:「湯姆大叔,請問這能買嗎?」
呃,這真的是最常見、但我最無法回答的問題,坦白說就是「不知道」。聽到這種答案的人常常滿頭三條線,想說這位在金融界三十年的大叔是唬人的嗎?但就是因為待久了,所以更不可能給出回覆,因為:
每個人的可投資額度不同
每個人的風險程受力不同
每個人的投資目標也不同
各位客倌說說,我能給什麼答案呢?
與其問某個投資商品能不能買,我覺得大家更應該回頭檢視自己的「投資基礎概念與原則」有無盲點。以下幾個問題,可以拿去問問自己是不是這樣想的:
一、這商品一定能賺錢?
如果有看過投資的公開說明書,應該知道「投資一定有風險」這句話,代表著「沒有什麼項目一定能賺錢」,例如過去幾年來的股市是多頭,無論橫著跑或是豎著跑,結果都一定會賺錢。所以千萬別倒果為因,這不是因為你我多厲害,只是要看看我們是不是剛好站在風口,變成自己說服自己「原來,我有翅膀耶」。過去填息不表示未來會填息,過去高息也不表示未來一定高息,未知的風險永遠存在。再者,賺錢對每個人的定義不同,有人可以慢慢擺著,只賺利息也沒關係;有人則是短期內就要賺大筆金額,你說,什麼叫「賺錢」呢?有人覺得一年 7% 利潤就夠,有人則覺得 17% 才合理。甚至有人會說:大叔,沒有 70% 的商品不要介紹給我。各位,我怎麼會有標準統一答案呢?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:天底下沒有一定賺錢的投資工具!
二、某某商品都能賺,所以這也能賺?
首先,就算是相同商品,過去的績效走向也無法代表未來會如此,遑論另一個不同商品。另外,很多人會用短期趨勢推論長期走向,這種想法更是危險,因為市場永遠可能有變化,要是發生萬一,後果有可能不堪設想。畢竟時空環境不同,市場參與者不同,我只知道歷史會重演,但會以不同的形式面向出現。有些復刻品、致敬品,看看就好,收益成長就是收益成長,只此一家別無分號,即便模仿致敬者眾,到現在也沒有看到能超越原始版本的商品。ETF 就是被動投資,沒有見過可以「依據未來盈餘成長率」和「未來獲利能力」再調整的指數編輯邏輯,畢竟這跟主動操作的基金有甚麼不同?從業三十年的湯姆大叔,一直無法頓悟「這檔 ETF 之所以績效卓越,是因為我們準確預估 AI 類股的成長趨勢,領先布局,且在高檔獲利出脫落袋為安」這種話。阿娘喂!如果沒記錯的話,那幾檔 AI 個股,當初是因為股價在三十上下,配息近三塊錢,所以符合高殖利率的標準而入選,沒想到股價一路飆升到百元,這時候已經由所謂高殖利率股,轉身變為AI概念股,股價續強,然而因為開始不符合高殖利率個股的選股標準,所以慢慢被出脫。怎麼會變成是有先見之明的提前進場、以及適時獲利了結的神操作呢?
三、大家都說這很好賺,乾脆就把錢都拿去投資?
每隔一陣出現熱門投資商品時,一定會看到有人把其餘資金都轉移過來砸進去,更可怕的是還有人賣車、抵押房產借款等等。我不得不再度強調一個基本觀念:無論投資什麼項目,無論長短期操作,永遠都要想「如果這筆錢沒了,我能不能承擔後果」,風險控管絕對是第一考量。與其將全部資金押在一個項目上,還不如分配給不同投資項目。請問問自己,這筆錢當初為何擺在銀行?當初為何買房地產?現在借貸出來,會不會賺錢,我不知道,借你錢的銀行也不在乎。我只知道無論股市漲跌,每個月就是要還銀行利息。像昨天央行總裁居然宣布升息半碼,如此貸款利率就會應聲會跳起來。各位看倌,開槓桿不是不可以,但請秤秤自己的斤兩,有些飯可不是誰都適合吃的。
四、反正都是賺錢,長線或短線不重要?
這兩種方向確實沒有絕對的好壞,重點是自己手中的投資組合,要有適當的規劃,最好在同樣的方向上持續操作、使用一樣的投資策略。例如長線就是長線,短線就是短線,無論是七成穩健三成積極,或是五五對開都可以,但是要避免不斷轉移資金用途,別蒙受時間差與損失。千萬不要因為聽到「誰說什麼很好賺」就開始把資金挪來挪去,畢竟損失的話,承擔的是自己,說話的那些「誰」可不必替你負責啊!
不只大環境在變,投資過程也可能有很多無法預知的人為因素。有正確投資觀念,確立個人原則與評估控管風險,才是最重要的投資之道。先做好布局策略,就不會被短線市場波動所影響囉!
Commentaires